在這個各行各業都低迷的時代,建筑行業自不必說,在行業寒冬席卷互聯網行業之前,建筑和地產行業已經遇冷。近兩年,某些地產頭部企業面臨陣痛,陷入行業困境;某些建筑設計院發不出來工資、瘋狂壓榨員工、暴力裁員的消息屢見不鮮。
首先是地產行業從業人員面臨的巨大裁員壓力。比如萬科員工從高峰時期的13萬人,一下子降了20%。除了萬科之外,其他房企如合景泰富、富力、泰禾等,一年內員工人數下降比例超過了30%。河南建業集團更是被曝從五級管理調整為三級管理,直接取消業務集團和大區兩級,裁員61%,一時間引起行業震動。即使沒有裁員,降薪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,80家上市房企薪酬增速連續三年在減少。今年伊始,恒大、祥生、融創等紛紛出現債務危機,底下員工的日子估計也不好過,房企職工也不得不迎來了轉行潮。
再來看施工單位,開發商不好過,開發資金不足,前期壓價使得大部分工程幾乎無利可圖,實際上很多項目從中標的那一刻開始,就已經意味著開始虧損,如果施工單位沒有切實有效的手段來控制投標經營成本、項目管理成本,那么很有可能會虧的褲衩都不剩。此外建筑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,也是導致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。比如近段時間水泥建材價格瘋漲就導致不少施工單位叫苦不迭,國家不得不進行干預和調控來控制水泥價格的漲幅。
通常來說,建筑工程的材料費要占到工程總造價的70%左右,原材料的暴漲直接導致了建設資金的成倍投入。這對于一些小企業來說,資金壓力特別大。但是為了工期,為了工程款,還是得如期完成月度工程量,然而往往工程回款難度大,這就導致了企業要一直墊資,就像個無底洞一樣。低價中標、墊資施工、原料人工價格瘋漲、拿不到活、借貸困難等等壓的施工單位喘不過氣來,行業從業者自然是跟著倒霉了。
2022年了,直到目前為止,可以說暫時沒有看到建筑行業有回暖的勢頭,反而各大地產巨頭暴雷躺平、建筑企業破產重組的消息頻繁傳出,難道行業真的已經到了觸底的階段了嗎?各位建筑行業從業者選擇依舊堅守還是另謀他路呢?